如何提高棉花的产量,棉花产量提升的瓶颈

发布时间:2024-09-21

如何提高棉花的产量,棉花产量提升的瓶颈

一、新疆棉花“矮、密、早”栽培模式面临的挑战

虽然“矮、密、早”栽培模式使新疆棉花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新形势下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首先,区域发展不均衡。随着国家农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我国棉花生产布局发生了重大转变,新疆棉区已成为我国棉花生产最主要的区域,肩负着满足国家棉花纺织工业发展需求的重任。但由于新疆长期的产量优势和稳固的农业生产基础,忽视了区域性布局和长远发展规划,造成区域差异加大。南疆传统棉区发展慢,地块面积小,适宜小规模机采的栽培模式缺乏,技术应用到位率不足,生产水平低,区域特色无法发挥;北疆棉区发展迅速,土地流转快,新技术应用快,机械化程度高,成本降低,生产效益提高。

其次,科技创新不足。缺少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探索,缺少生产实践问题研究。随着“矮、密、早”种植模式的稳固,各项技术措施均围绕该模式展开,并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局限了对新模式的探索,尤其是发展机械采收后,种植模式以满足采摘机械为主,并非,而“矮、密、早”模式也不利于脱叶和采收。

再次,棉花品质下降。在“矮、密、早”栽培模式下,以高产创建为主,品种选育、生产管理都注重产量,忽视品质,致使棉花品质逐年降低。

调查显示,新疆棉花品种纤维类型多集中在28 mm左右,长度变短、细度变粗、强度下降、马克隆值增大,可纺性差,而后续棉花加工、清花生产能力也较差。据中国公检数据,2006—2013年,中国纤维长度整体由28.8 mm下降到了27.9 mm,强度年均降0.16 cN/tex,大于29 cN/tex的比例减少,整齐度由82.8%降低至82.5%,马克隆值A级比例下滑,新疆各项比例下滑均超过国家平均值。,农业环境日益恶化。

“矮、密、早”栽培模式下,地膜的应用既作为关键技术促早增产,又给农田带来了白色污染,新疆棉田地膜总投入量在80万t以上,地膜残留量平均在45 kg·hm-2以上,由于缺少地膜回收机具、普通地膜易碎不利于回收、农民地膜回收意识差等问题,导致新疆棉田随处可见残留于地表的地膜。

另外,基于“矮、密、早”栽培模式对高产的追求,需要大量肥药投入,一些棉田尿素投入量高达525 kg·hm-2,磷酸二铵400.5 kg·hm-2以上,农药,不含除草剂平均用量2215.05 g·hm-2,加重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上多年连作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病虫害加重以及近几年气候多变水资源分布不均,也加大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因此,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区域发展问题、质量效益问题、安全可持续问题已成为影响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发展展望

“矮、密、早”栽培模式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与进步,让棉花产业成为新疆的优势产业,棉花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新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疆棉花生产必将突破现有模式,探析新的方向。

,一 加快全程机械化进程

新疆棉田机械化水平较高,机采棉模式在新疆已经大面积推广,北疆棉区机收率达90%以上,但传统的“矮、密、早”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机械采收的要求,株行距配置已逐渐发生改变,一种是维持一膜六行的,66+10cm×9.5 cm宽窄行,一种是变为一膜三行76 cm等行距,但互有优缺点,还需进一步探索优化。机艺融合配套技术仍需进一步加强,棉花打顶仍以人工为主,化学封顶技术还未成熟,现有药剂喷施时间和剂量有待规范,要加强新药剂的开发和在研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脱叶催熟药剂的应用还应熟化,明确标准,灵活形式,落实棉花采收环节和加工环节质量控制;加强完善配套机械,如大型犁地及整地机械、植保机械、机采后田间运输车、残膜回收机械等,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轻简化。

,二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新疆棉花产量水平高但市场竞争力不强,棉花种植成本升高而品质下降,整体效益不高。因此,规模化和标准化是新疆农业发展必然之路。首先,种植面积规模化。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2017年,新疆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40.7千公顷,2018年,农业合作社达到26 462个,且每年呈增加趋势,种植面积规模化,便于机械化的应用,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土地集中管理,生产资料采购价格降低,如种子价格能降低1—2元。

土地整合增加了土地边角利用率,机械投入成本下降,总成本降低20%以上。品种选择统一,减少了品种多乱杂,保证纤维一致性,品质提高;土地整合还利于残膜回收,减少地膜污染。

其次,生产标准化。从种到收,根据区域特点,各项规程更加细致完善,标准明确。土地休整、测土、种子精选及精播配套、肥水药施用技术更加规范,田间操作与管理更加系统一致,实现高产与优质平衡发展。,在规模化、标准化棉田基础上配套建设高效节水、施肥设施,提高棉花生产管理水平、棉田产出水平和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制定综合配套技术,制定种植、收获、轧花、纺纱的一体化技术标准,以推动棉花产业模式的规范化。

,三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未来农业是信息化、智能化农业,要加强对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利用,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在GPS导航播种、智能滴灌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生物学意义的合理模型、广泛应用的数据库、生产指导的指标决策、有效咨询的知识库等。进一步展开棉花高产高效群体形态数字化模型构建、植田种植生态价值评估、棉花全程管控远程诊断与决策专家系统等研究。建立基于气象、遥感等技术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实时信息服务平台,基于GPS条件下的棉花生产、采收、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服务系统应用技术与平台,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植保和滴灌棉田营养快速诊断技术,为新疆未来农业发展做好技术探索与储备。

,四向绿色优质发展

作为新疆农业的支柱产业,如何保持棉花生产的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新疆棉花产业未来的重要战略问题。近些年,新疆植棉造成的地膜污染、肥药过度、水资源匮乏、土地质量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引起生态问题的同时也引起了棉花品质下降,迫切需要改变思路、改善产业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来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新疆已展开了农业结构调整,提出“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思路,推动形成产业布局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格局。棉花生产模式发生改变,由分散式个体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并开始与市场逐渐接轨,通过优质优价提升品质,探寻订单生产模式和优质优价运作模式,加强品质区域划分,充分发挥品牌在质量提升中的作用,逐步提高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通过科学研究,要突破残膜回收、节水农业、肥药减施、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地改造等关键技术,研发新型肥料、植物源农药、植物生长调节产品,实现“控水、减肥、减药、提质”。应开发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加大轮休和种植制度与方式的探索,依靠科技支撑棉花生产走向优质高效、绿色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