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彩礼的描述,他们送大雁是为什么,各朝代标准差异大吗,有什么深层含义

发布时间:2025-11-23

??开头那个困惑,现在天价彩礼古人怎么看??

你知道吗,现在结个婚彩礼动不动几十万,搞得年轻人压力山大。但你要是去看看古人对彩礼的描述,就发现原来彩礼最初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种礼仪象征,甚至周朝时期普通人拿只大雁就能娶媳妇了。

——其实彩礼这个习俗,早在西周就已经很规范了。那时候结婚要走“六礼”程序,其中“纳征”就是下聘礼,但古人更看重的是寓意而不是价值。比如大雁为什么是热门彩礼?因为大雁守时守信、一生一侣,这或许暗示着古人对婚姻忠诚的期待。

??西周到汉代,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

西周时期彩礼相对简单,《仪礼》记载士人阶层也就是“五两帛”加上鹿皮。那会儿彩礼更像是结婚的凭证,表示两家要结成亲家了。但到了汉代,情况开始变化,彩礼种类变多,出现了“聘礼三十物”,包括羊、酒、米这些象征吉祥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汉代贵族阶层就开始攀比了。像王莽娶皇后用了两万斤黄金,这规格普通百姓根本不敢想。所以东汉思想家王符在书里吐槽说“一飨之所费,破毕生之本业”,一顿聘礼吃垮一辈子积蓄。但具体民间到底多普遍这种现象,史料记载还挺模糊的。

??唐代有意思了,彩礼居然有法律效力??

唐朝是彩礼制度的一个转折点。《唐律疏议》里明确规定“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意思是哪怕没写婚书,只要女方收了聘礼,法律就认可这婚约有效。这或许暗示当时彩礼已经超越了礼仪范畴,有了法律约束力。

唐律对聘财的认定标准挺宽松的,“聘财不拘重轻”,但要求必须通过媒人正式送达。民间流行用鹅代替大雁,因为大雁难抓嘛。还出现了合欢、阿胶、棉絮等有象征意义的物品,都是希望夫妻和睦的寓意。

??宋元明清,彩礼越来越货币化??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彩礼也跟着变实际了。“三金”开始流行——金钏、金镯、金帔坠,茶礼也成为重要环节。有趣的是宋代法律保护嫁妆,规定离婚要归还,这倒挺先进的。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彩礼中出现了牛马等牲畜。忽必烈还颁布过天价彩礼禁令,按官员等级设定上限,老百姓不超过一百贯。但执行效果如何,可能因地区而异了。

明清时期彩礼基本以金银为主了,《婚事杂登》记载标准是“礼银六十四两”,加上各种彩银。虽然朱元璋下诏禁止天价彩礼,但民间攀比风气还是没完全遏制住。

??个人心得,古人智慧对现代的启示??

我经常琢磨,古人设计彩礼初衷是好的,核心是“礼”不是“财”。比如大雁代表忠贞,茶象征不移,这些寓意比单纯砸钱有意义多了。

现在的彩礼问题可能是我们把形式丢了光剩物质。如果能学学古人,重仪式轻金额,或许能回归本意。当然这需要两边家庭互相理解,毕竟婚姻长久靠的是感情不是彩礼数额。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