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要彩礼的含义是什么,高额彩礼是否物化女性,彩礼如何回归本意

发布时间:2025-11-12

你知道吗,当谈到结婚彩礼这个话题,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几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或者故事。我最近就在想,为什么这种传统习俗在今天还能引起如此大的争议?说到底,女方要彩礼的时候,她们真正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从历史上看,彩礼可不是现在大家简单理解的“结婚必须给钱”这么回事。在古代,彩礼其实是“六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几个环节。其中涉及财物赠送的主要是纳采、纳吉与纳征,而??纳征才是定婚完成的关键标志??。古人结婚送的聘礼也不是随便定的,周代就规定“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有着严格的礼制规范。那时候的彩礼更多是作为一种婚姻公示和公信力的载体,也是区分妻与妾不同身份的重要标志。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的彩礼似乎越来越变味了呢?说实话,我觉得彩礼在现代社会确实承载了太多额外的期望和压力。一方面,它被视为??男方诚心求娶的态度表达??,是对女方家庭养育女儿的答谢。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它却异化成了一种攀比工具,甚至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当彩礼的数额成为婚姻的“门槛”时,它原本的“礼”的意义还剩下多少?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最近就遇到了彩礼困扰。他和女友感情很好,但谈到结婚时,女方家长开口就是30万彩礼,这让他几乎崩溃。他说:“我不是不愿意出彩礼,但这个数字完全超出了我们家的承受能力。”后来了解到,女方家长之所以坚持这个数,主要是因为他们村里近几年彩礼普遍都是这个价,怕要少了会让女儿“没面子”。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彩礼异化为攀比工具??的例子。

那么,从女性角度出发,要彩礼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像洪晃和上野千鹤子讨论时提到的,??真正的女性主义者通常不会认为彩礼是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对于很多底层女性来说,彩礼可能是她们在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的一种风险应对机制。想象一下,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生存能力有限的女性,结婚后她可能要承担生育责任、放弃工作机会,甚至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一笔彩礼确实可以成为她未来的生育保障和风险储备金。

但我们必须清楚,??高额彩礼并不只是钱的问题??,它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有的家庭因彩礼借贷背上债务,给新人婚后生活埋下隐患;有的青年因付不起高额彩礼不得不与心仪的对象分手。更严重的是,高额彩礼还物化了女性,男方付出更多金钱后,可能会提出诸多不合理要求,导致对女性的不尊重。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在当代法律框架下,彩礼的传统功能其实已经消失了。根据我国民法典,婚姻的效力是通过登记而不是仪式来确定的,一夫一妻原则也让彩礼失去了区分妻妾身份的意义。而且现在法律规定婚后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成员,男方也可以成为女方家庭成员,这使得彩礼补偿女方家庭的原始理由也不再成立。换句话说,??现在的彩礼更多只是一种情谊表达??,不再具有法律上的必要性。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彩礼才更合理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彩礼应该是婚姻的见证,而不是爱情的绑绳;应该是新生活开始的象征,而不是婚姻的筹码。具体来说,彩礼的数额应该考虑男方的经济能力和当地实际情况,由双方家庭协商决定,而不是盲目跟风攀比。事实上,很多开明的家长在收到彩礼后,会加上嫁妆一起返还给新婚夫妇,作为小家庭的启动资金。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你看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推动婚俗改革,比如甘肃定西对彩礼“限高”后,七成彩礼已控制在5万元以内。还有一些地方评选“移风易俗好家庭”,大力宣传“零彩礼”新人,并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江苏沭阳甚至组织了未婚女青年代表集体承诺拒绝高价彩礼,寻找“最美丈母娘”活动。这些举措说明,??社会正在努力让彩礼回归本意??。

其实我觉得,关于彩礼的讨论最终还是要回到婚姻的本质上来。婚姻是两个人基于爱情的结合,而不是两个家庭基于财物的交易。对于有能力的女性来说,可能更看重的是对方的人品和感情,而不是彩礼的多少;而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女性,也许更需要的是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不是依靠彩礼来规避风险。

最后我想说,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对彩礼的理解和需求也会有所不同。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彩礼,而是如何不让彩礼异化为衡量感情和婚姻价值的唯一标准。毕竟,婚姻的幸福与否,真的不是由彩礼的多少来决定的。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