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礼是谁发明的,彩礼起源于哪个朝代,为什么结婚要收彩礼

发布时间:2025-11-01

哎呀,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我表弟前几天就因为彩礼的事儿跟女朋友闹别扭,跑来问我这玩意儿到底是谁发明的,怎么就成了结婚的标配呢?作为一个喜欢研究民俗的文化爱好者,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扒一扒彩礼的老底。

要说彩礼的发明者,还真得从咱们的老祖宗说起。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彩礼这习俗居然能追溯到??伏羲氏??那个时代。传说伏羲制定了嫁娶制度,规定男方娶妻要用??两张鹿皮??作为聘礼。你看,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硬通货”彩礼了,那时候要是猎不到鹿,估计讨老婆都难。不过这种说法带着点传说色彩,真正有明确记载的还是在周朝。

周朝可是个讲究“礼”的朝代,他们搞出了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就是著名的“??六礼??”。这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征”就是送聘财,相当于现在的给彩礼。有意思的是,西周时期彩礼还不是纯粹的钱,而是包括大雁、鹿皮这些象征吉祥的东西。大雁代表守信,鹿皮代表诚意,比现在直接谈钱多了几分诗意对不对?

到了汉唐时期,彩礼就开始变味了。汉朝就有人抱怨“一飨之所费,破毕生之本业”,结个婚能吃空一辈子的积蓄。唐朝更直接,彩礼成了婚约的“??有效证明??”,相当于现在的合同定金。宋朝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发达,彩礼越来越货币化,明清时期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成了显摆家底的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为什么要发明彩礼呢?其实最开始还真不是买卖婚姻。在早期社会,彩礼有??三重意义??:一是表示男方诚心诚意的“诚信金”,二是对女方家庭养育女儿的“补偿金”,三是小两口新家庭的“启动资金”。尤其是那种“纳征”后婚姻就定的模式,彩礼更像是一种契约凭证。

不过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彩礼就慢慢变味了。特别是宋代以后,那种“卖女儿”的味道越来越浓。女方家长觉得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结婚后就成了婆家的人,要点经济补偿也是应该的。这种观念在农业社会尤其明显,因为女儿出嫁后就是别人家的劳动力了。

说到现在的“天价彩礼”,其实和咱们社会发展也有关系。一方面农村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彩礼自然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攀比心理作祟,别人家女儿彩礼收了八万八,我家收六万六好像就低人一等似的。我农村老家的亲戚就说,现在彩礼已经不只是钱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面子”。

不过话说回来,法律对彩礼是有明确态度的。从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到现在的《民法典》,都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最高人民法院也规定了三种可以要求返还彩礼的情况:没办结婚登记的、登记了没一起生活的、因为给彩礼导致生活困难的。只是法律归法律,民间习俗改变起来还需要时间。

其实我觉得吧,彩礼本意是好的,是两个家庭对新人的祝福和帮助。但一旦变味成了攀比和负担,那就失去意义了。像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零彩礼”结婚,或者把彩礼变成小家庭的启动资金,我觉得这才是回归了本源。

最后说句实在话,婚姻的幸福真不是用彩礼多少来衡量的。两个人感情好,一起努力奋斗,比什么都强。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大家了解彩礼的来龙去脉,下次谈到彩礼的时候,也能有个更理性的态度。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