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内容往往来源于什么时期 按时间顺序的春联的演变过程

发布时间:2024-05-29

十五爱宠网www.15ko.com是一个综合资讯网站,每日分享各种生活感情相关话题,比如夫妻经营、婚姻话题、婆媳关系、分手恋爱复合或者各种古今中外传统民俗话题,还有网友分享的各种有趣话题,内容广泛,涉及生活方方面面,总有你感兴趣的话题。今天就来来说说关于春联的内容往往来源于什么时期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按时间顺序的春联的演变过程

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相传在上古的时候,神荼和郁垒两兄弟非常善于捉鬼,他们帮了很多人的忙。两兄弟的名声就开始流传起来,但是两兄弟不在的地方人们就没办法。所以人们开始想办法,为了能在除夕夜辟邪、驱鬼,人们就用桃木雕成神荼与郁垒的形象挂在门口。

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桃木来雕人太浪费桃木材料。人们开始逐渐用长二、三尺,宽四、五寸的桃木来代替,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然后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一般是左郁垒,右神荼。

五代时期,桃符又有了新的变化。当时的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上一些有意义的祝词来表达对来年的期望,同时也希望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而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的最早历史记载是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明代,桃符正式改称“春联”,据说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改的名字。朱元璋在金陵定都后,于除夕前传旨,命令不管公卿大臣还是寻常百姓,每户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圣旨下达后,朱元璋微服出巡,挨门挨户观赏春联取乐。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扩展资料:

关于春联的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中国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联

春联的来历和发展过程

一、春联的来历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二、春联的发展过程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扩展资料:

贴春联有哪些讲究:

买春联、贴春联不光是为了迎合年味,更寓意新年好兆头。在悬挂时间上,最好除夕下午悬挂。

在内容上,春联要求使用对仗工整、平仄相合的“吉祥语”。

在悬挂方式上,应照古人自右而左的写作顺序,右为上联,左为下联,即面对大门,右边挂上联。

应写于红色纸张上。兴于唐、五代时期的春联,初刻于桃木之上,宋时才改为用春贴纸书写,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广,并规定统一用“朱砂纸”做底、黑墨书写,春联才迎来兴盛时代。“之所以用红纸是因为汉族自周以来就视赤红为吉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联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贴春联有哪些讲究?最好除夕下午悬挂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